最近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友都在问:“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的橘子怎么买?”原来研究所里一群研究生卖的“阳光二号”杂交柑橘,刚上线7天就卖了25000斤,直接断货。10月21日晚,研究员曹立和学生李顺心发短视频“报喜”:“今天微信加爆了,全是找橘子链接的!”
这场“橘子热”,其实是曹立给学生的“实践作业”。作为研究柑橘10多年的教授,他培育的“阳光二号”是第五代杂交品种,往年只在熟人、附近居民里“小范围售卖”。今年他让5个研究生组了个“销售团队”,试着把橘子搬上网——“一来帮学生挣点学费,二来让他们摸摸市场的‘温度’:科研成果不是 papers(论文),得让老百姓愿意掏钱买才算数。”
学生的表现远超他预期。去年线下销售时,有个学生单卖16000多斤;今年学了网络营销,直接把“阳光二号”推成了“网红”。“他们像一张白纸,一旦找对方法,行动力简直像‘洪水猛兽’。”曹立笑着说,这次7天卖25000斤,完全是学生“自己闯出来的”。
网友最关心的“买不到”问题,曹立也交了底:“阳光二号”只种了十几亩,总产量5万斤,这次就上架1万件,确实不够。价格是5斤58-98元的“试探价”——毕竟是科研品种,成本摆在那。不过12月还有“阳光一号”要上,产量有几百万斤,到时候大家能买个够。
评论区里的讨论挺“接地气”:有人说“贵是贵点,但科研院的品种,想试试甜不甜”;有家长留言“这样的课比课本有用,孩子能学会怎么‘卖东西’”;还有人提前蹲“阳光一号”:“到时候囤两箱,给家里老人尝尝。”
说到底,这不是普通的“卖橘子”。曹立说,他想让学生明白:“科研不是关在实验室里做加法,而是要把论文写在土地上,把成果递到老百姓手里。”而学生们的“爆单”,恰恰证明了——当科研放下“架子”,当年轻人接上“市场的线”,连橘子都能变成“有温度的成果”。
现在学生们已经在准备“阳光一号”的预售了。曹立说:“下次说不定能卖得更火——毕竟,这群孩子已经学会怎么‘让市场爱上科研’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