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本次中方代表团的核心负责人,李成钢用“紧、实、深”三个字概括了磋商节奏:从10月25日上午开谈,到26日下午结束,两天时间里,双方把所有“悬而未决”的议题都“拆碎了聊”——出口管制的规则协调怎么推进?对等关税的暂停期能不能再延长?的关税调整和禁毒合作能不能“绑在一起做”?还有美方301条款下的船舶收费措施,到底合不合世贸规则?每一个问题都“戳到了双方的利益点”。
“美方的立场很硬,他们反复强调‘自身经贸利益优先’;但中方也没让——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是底线,我们的态度一直很坚定。”李成钢的重庆口音里带着股“直爽”,没有绕任何弯子,直接点出了磋商中的“张力”。
但这种“针尖对麦芒”的讨论,最终还是碰出了“进展”:经过一天多“连轴转”的推敲,双方终于在这些议题上找到了“共同处理的方向”。“我们就如何妥善解决分歧,探讨出了一些具体方案,形成了初步共识。”李成钢说,这些共识覆盖了本次磋商的核心议题,但“还没到‘落地’的时候——得各自回去履行内部报批程序。”
对于外界最关心的“共识内容”,李成钢没有透底,但他举了个例子:“比如问题,我们讨论了‘关税调整’和‘禁毒合作’的联动机制;再比如对等关税暂停期,双方聊了‘延长的条件’,不是‘无条件续期’,而是‘基于各自的经贸实际’。”这些细节里,藏着磋商的“务实性”——没有“画大饼”,只谈“能落地的方向”。
“对话本身就是进展。”李成钢说,中美经贸关系像“大船”,哪怕是“初步共识”,也意味着双方在“掌舵”时多了一点“默契”。至于后续会不会有更多结果?他笑着说:“等着看流程吧——但至少,我们把‘话’说开了,把‘路’趟了一小步。”
这次吉隆坡的“碰头”,没有“戏剧性”的结果,却给中美经贸关系留了个“开放的结尾”——毕竟,对于两个超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说,“愿意坐下来聊”,本身就是最实在的信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