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家长刷短视频时都有过这种“糟心体验”:明明标的是“儿童动画”“萌系哄睡”,点进去却发现是恶搞佩奇的低俗剧情,或是让“白雪公主”搞“极端复仇”的奇怪内容——这类打着“儿童友好”旗号的不良动画,很快要迎来强监管了。

11月8日,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专项治理工作提示:自即日起至2026年3月,全国范围内开展不良动画微短剧和动画短视频专项治理。此次治理首次把“AIGC生成、漫画改编、表情包视频化”等新型动画形式,纳入分类分层审核体系,相当于给快速增长的“AI动画”戴上了“紧箍咒”。

这次治理的“三大重点”,几乎戳中了家长最担心的痛点:“清内容”——无底线恶搞、低俗擦边、以暴制暴的剧情,用丑闻劣迹人员形象做素材的内容,甚至已下线真人微短剧的动画改编版,都要“全链条下线”;“卡备案”——新增动画微短剧必须先过事前审核、贴编号才能上线,存量合规作品也得在明年3月底前补办备案,2026年4月1日起,没备案的一律强制下架;“治错位”——那些贴着“儿童动画”标签却没做未成年人专员审核、没标适龄提示的内容,要立刻下线;未成年人模式里的“不适配内容”,也得彻底清干净。

更受关注的是,此次治理把“代表本人观点动画、漫画转视频、表情包剧情化”这类以前“管不到”的新形式,正式纳入监管。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兴全一句话点出痛点:“AIGC技术把动画制作成本压到了‘最低’——输个关键词就能生成一集,导致这类内容像‘野草’一样疯长,以前没明确规则,现在必须‘扎紧篱笆’。”按照要求,未来所有动画微短剧要分“重点、普通、其他”三类审核,全量进“白名单”,把关尺度比以往更严;就连短到几十秒的动画短视频,也得“先审后播”——如果内容可能让孩子模仿危险行为,或是以未成年人为主角,必须先贴“显著提示”,符合《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》才能露面。

对家长来说,这无疑是颗“定心丸”:以后给孩子放动画,不用再逐帧“扫雷”;对行业而言,这更像一次“校准”——那些靠“擦边球”博流量的“歪门动画”,迟早要被市场淘汰,只有真正符合孩子价值观、内容健康的作品,才能站得住脚。

说到底,动画是孩子看世界的“第一扇窗”。这扇窗里,该有蓝天白云的纯粹,有善恶分明的简单,而不是藏着低俗、暴力的“暗礁”。这次监管,就是要把这扇窗擦得更亮——让孩子能放心看动画,让动画能真正“动画”。